Category: Medical

  • Home
  • Category: Medical

脊椎肌肉運動的謬誤

脊椎肌肉運動的謬誤

行醫近30年,遇過不少棘手的問題。最難是如何讓病人學懂從生活着手,減低脊椎出現問題的風險。

近日應診最常被問到的是:「陳醫生,怎能解決腰痛?怎能防止脊椎提早退化?」我個人認為,維持腰部健康沒有捷徑,重點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紀律地加插肌肉鍛煉的運動,而這大多都是病人最不喜歡聽到的答案!

當疫情肆弱、在家工作成為新常態,腰部問題便容易找上門!雖說運動重要,但做錯運動的後果卻十分嚴重。我發現病人經常存有以下誤解:

1. 長期坐立時使用特別腰墊,讓腰部向後傾斜可以減少腰椎壓力?
答:其實腰部長期維持同一位置會造成組織中間水份流失,反而減低相關組織抵禦拉力及摩擦力的能力。

2. 只要單方向強化背部肌肉,腰部便會健康?

答:其實肌肉必須平衡鍛煉,須知過分肌肉鍛煉反而會導致背部肌肉繃緊,增加椎間盤壓力及加劇受損的風險。

3. 作腰部伸展運動,如瑜伽或健身運動時,必須做腰部向後弓線的強化訓練?

答:每個人的關節筋骨柔軟及肌肉鬆緊程度和理想腰椎弧度均不同,過分要求腰部向後彎反而會導致腰部關節及椎間盤後端纖維環壓力增大及背後肌肉過分繃緊,容易造成傷害。

在缺乏專業指導的情況下,提議大家可以嘗試做一些較為簡單的運動:

第一組:大腿向上提起運動。站立,輕輕收小腹,促使橫腹肌收縮加強腰部承托,同時保持胸腔正常呼吸,防止肌肉緊張,跟着提起大腿使膝蓋至小腹水平,維持5至10秒後放低,另一大腿重複同一動作,做5至10次。

第二組:腰部伸展鬆弛運動。站立,把雙手放在桌子上或扶住牆上面支撐身體分擔重量;腹部收緊,腰部向下彎,背部放鬆,盆骨微微向上傾,維持5至10秒。跟着背部肌肉慢慢收緊,腹部肌肉放鬆,腰部向後伸,盆骨微微向下傾,維持5至10秒,重複5次。

進行伸展運動初期你或會發現怎麼一覺醒來腰部肌肉總是痠痠軟軟的?對,這就是成功的訊號。肌肉在鍛煉時出現疲勞感是常見的,如果能夠持之以恒鍛煉約6星期,讓肌肉變得強壯,痠軟感便會減退。

骨科專科醫生陳英琪

相關文章

常低頭銀行OL頸椎間盤退化

常低頭銀行OL頸椎間盤退化

邊行邊玩手機,一不留神「叉錯腳」,或拉傷頸椎牽連神經受壓,痛到手腳痲痺動彈不得。

骨科專科醫生陳英琪提醒,若市民覺得腳步浮浮、走路不穩、郁動頸部時,腳部迅即有閃痺,走路要打醒精神之餘,也要盡快求醫,因為可能是神經根受壓所致。陳英琪曾接獲六旬男患者用手機時意外踏進坑渠跌倒,牽連手臂痺痛,寫字無力,估計跌倒的衝撞力加深原有頸椎退化,令神經根同時受壓,需施手術矯正。

頸椎間盤病變本屬「老人病」,但近年首次病發的患者趨年輕化,甚至四十歲患者都有。陳英琪指出,因要承受人體重量,椎間盤退化很多時在腰脊位置發生,但頸椎亦會出現椎間盤退化病變。而每四個腰椎椎間盤突出的病人,有一人同時引發頸椎退化。陳英琪解釋,頸椎間盤退化通常在第五、六節頸椎發生,多因年紀退化及坐姿不正引起。低頭使用電子產品是高危動作,長年累月令椎間孔的空間減少。若長出骨刺,空間更有限,從而壓住神經根,受壓反應折射到手、腳痺痛,導致動作笨拙、控制不協調等情況。

陳英琪舉例,最近接獲四十多歲任職銀行業的女患者因頸、手痛求醫。女患者有跑馬拉松習慣,運動量充足,但長期坐姿不正,頸椎常向前傾,X光檢查發現第四、五節頸椎的椎間孔極少,幾近壓住神經,相信已有椎間盤退化,但暫未令神經根受壓。另一名六十五歲病人則同時出現神經根受壓,及頸椎間盤病變。

陳指,當退化的頸椎受外力影響時,軟骨可能腫脹,同時刺激骨刺生長或壓住椎間孔,部分人的腫脹可消退,但亦有人病情持續太久,若加上外力,例如碰撞、跌倒,均會激發神經根受壓。

頸椎間盤病變患者若經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後情況沒好轉,需考慮接受手術,包括椎間盤融合術,植入融合器連接兩節頸椎,或植入人工椎間盤。若只是神經根受壓,七至八成患者可透過物理治療改善姿勢後減少痛楚,亦可以止痛藥紓緩。陳英琪提醒打工仔工作時應保持良好坐姿,適當運動舒展頸部。

頸椎間盤病變知多啲

  1. 經常桌面工作者,應每10至15分鐘做頸部運動
  2. 坐姿良好,椅子宜有靠背及扶手,坐下時盡量頭部收向下巴,正面向電腦屏幕
  3. 保持運動習慣
  4. 站立時,頸部勿長時間向前屈,要盡量頭部收向下巴- 現時未有證據顯示注射血清素可止頸椎神經痛,若不當使用更有細菌感染風險

資料來源:骨科專科醫生陳英琪


相關教育資訊

肩頸背痛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lumbar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MIS) surgery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lumbar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MIS) surgery

The aims of spinal surgery are decompression of compressed neural tissue, reduction of spinal deformity, fixation and fusion of unsteady or incompetent spinal segments. Spine surgeons strive not only to treat the pathology effectively with minimal disturbance of normal anatomy, but also to maintain the long term stability and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sound clinical evidence…

當心術後慢性痛,腰背痛 勿啞忍

當心術後慢性痛,腰背痛 勿啞忍

腰背痛成因多樣,治療方面不外乎服藥或進行手術。需知手術完成後亦不代表痛楚得以擺脫,術後護理一旦處理不善,隨時演變成長期慢性痛。痛非必然,逃避並不會讓痛楚減輕。坦誠面對,跟從醫生指示按需要服藥,痛楚絕對可望擺脫。

腰背痛四大成因

不同年齡人士面對的腰背痛問題可由不同原因引致。骨科專科陳英琪醫生指,年輕人士較易發生 1)運動創傷,成年人則多數 2)缺乏運動令肌肉較弱,易令肌肉過勞引發疼痛。3)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亦會令肌肉繃緊,並因難以應付突如其來的扭力或壓力而痛。長者腰背痛主要由 4)椎間盤退化所致。姿勢不良或椎間盤退化可致椎間盤突出,引起坐骨神經痛。另外,椎間盤突出時韌帶變厚,加上骨刺增生,可致椎管狹窄症。此類患者站立或行走一段時間後會出現痠軟、疲勞的痛楚,並會從背部伸延至臀部、大腿及腳部。轉換姿勢後徵狀又會減退。另外亦有一種痛楚是機械性痛楚,當椎間盤承托力失衡,關節負荷極大,患者便會於發力時感到痛楚。

痛足一周宜求醫

市民雖然可自行購買撲熱息痛,或由醫生處方消炎止痛藥及嗎啡類止痛藥,但單一藥物未必對所有痛症有效。例如針對神經痛便需要專門的藥物,減低神經敏感度來緩解痛楚。如較新的普瑞巴林(Pregabalin)或舊一代的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加巴噴丁(Gabapentin)。腰背痛原因眾多,尤其對年長人士而言,腰背痛可能是其他潛伏疾病的表現。如腰背痛持續一星期,患者便應及早求醫。自行服藥可能反而使痛楚減輕而降低對其他疾病警覺性,延誤求診時機。如改善姿勢、做運動後,情況仍無好轉,甚至出現其他病徵,患者更應求診找出痛楚根源。

微創腰椎手術痛楚較小

腰背痛問題除了利用藥物治理,亦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腰椎手術主要分三類。1)鬆解手術乃因應疾病類別將受壓神經線放鬆;2)固定手術乃將移位的腰椎進行固定,確保活動時不會產生痛楚;3)矯型手術則將變形的腰椎加以矯正,改善身體平衡。鬆解椎間盤突出所致的坐骨神經痛,以及鬆解椎管狹窄症的椎管是兩類最常進行的手術。隨著微創手術出現,術後傷口較小,大為減低傷口引起之痛楚。例如經皮腰椎內窺鏡椎間盤摘除手術(PELD) 會將內窺鏡直接伸進患處進行手術,將突出的椎間盤部分摘除,創傷比傳統手術小,治療較具針對性,現已廣泛使用。

痛症管理不可少

「大眾不應認為手術後痛楚會增加,其實手術後痛楚應該減少才正常。」陳醫生指,手術傷口的痛楚通常在第3至5日開始減退,微創手術則可將疼痛時間進一步縮短至1-2日。適當使用止痛藥,保持正確姿勢,平衡運用各組肌肉及做運動有助緩解痛楚。

他分享,一位廿多歲的年輕女性因坐骨神經痛而無法工作,痛楚維持4至6周。進行內窺鏡椎間盤摘除手術 (PELD) 後,即日已歸家,休養2至3周就重投工作。另一位四十多歲男病人病因相同,但疼痛持續一年多,神經線受刺激過久已變得敏感。進行手術後痛楚雖即時減輕,但當身體內部進行復修,長出疤痕組織(約第5日至第3周)之際,可能壓逼到神經線,令他感到神經線出現拉扯般痛楚,須做運動並使用針對神經痛的藥物,最後復康一個多月後痛楚終消失。

手術痛楚因人而異

麻醉科醫生除了於手術前與骨科醫生商討並就病人計算藥量,手術全程亦參與其中,並在手術後協助跟進情況。麻醉科專科董凱盈醫生:「現時的術後止痛已非常理想。一來,腰背手術已有微創技術選擇,比以往進步;二來,即使是較大型的手術,現在也有多種作用於不同痛覺路徑的止痛藥使用,故手術後的止痛效果理想,副作用亦不多。」痛楚基於手術規模、傷口大小而有所影響,並因人而異。微創手術傷口較小,只須服用幾日口服止痛藥,痛楚或完全消失。大型手術如涉及多節脊椎,並需要放置螺絲、植入物等手術,痛楚會相較強烈,或須使用靜脈滴注的嗎啡類藥水一至兩日,再服用口服止痛藥就能達到滿意的止痛效果。

止痛藥物選擇多

術後止痛方法主要有口服止痛藥、注射藥物及區域性麻醉(例如硬脊膜外麻醉)。現時術後止痛多數同時使用幾種藥物,醫護人員將密切監察術後止痛狀況,並調整用藥類型及劑量。注射嗎啡類藥物具最強止痛效果,對手術傷口鎮痛效果最理想。其他口服止痛藥則起協同止痛作用,如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撲熱息痛及非類固醇消炎藥亦可以注射方式給予。

因手術而傷及神經線的情況並不罕見,尤其開胸手術、乳房切除、小腸氣、截肢之類的手術會有較大機會傷及神經線,引致神經痛。嗎啡類藥物治療神經痛的效用一般,相反專門針對神經止痛的普瑞巴林及加巴噴丁則是較理想的口服止痛藥選擇。董醫生:「使用止痛藥可減低手術後傷口疼痛演變成長期痛症的可能。有證據指普瑞巴林之類藥物可減低手術後疼痛演變成長期痛症的機會達50%。

痛非必然 毋須啞忍

董醫生指接觸過的病人中,大部分中國人面對術後痛楚可忍則忍,即使明知止痛藥有效,卻因擔心藥物副作用、怕上癮或對身體有害而拒絕服藥。她分析,不少研究皆發現完成手術後最初幾日的疼痛如處理不當,有可能演變成長期痛症(即術後2個月仍感痛楚)。她引述數據指,向痛症科求診的病人當中,三成人乃由手術後遺疼痛所引致,只要能於術後做好止痛便能大為減低長期痛症出現機會。現時術後通常會用上多種止痛藥,副作用相對為低,卻達致協同作用,效果高於使用單一藥物。而在專業醫護人員的監察下,藥物的使用劑量合乎安全標準,毋須擔心上癮或安全問題。

骨科專科醫生陳英琪

相關文章

常坐少動 脊椎易惡化

常坐少動 脊椎易退化

香港人工時「長」絕全球,不少打工仔每日都要埋首電腦面前努力工作,導致腰痠背痛或更嚴重的健康危機──腰椎退化問題。任職金融業管理層的Ann是其中一名典型香港患者,她每天需留意國際金融市場走勢,工作忙碌致無法騰出時間運動。

早前,Ann打算到日本旅遊減壓,誰知抵達機場時,突然感到右腳痹痛無力,需坐下來休息才能稍為紓緩。旅行期間,Ann亦發現腿部有麻痹感覺,但她以為褲子過緊所致,未有多加理會。直至返港後,某日走路時突然感到乏力,走了短短200米路程,便要停下來稍作休息。為此,她感到十分憂心,在家人的勸告下,終於求醫。

醫生發現Ann因為坐姿不良及缺少運動, 出現坐骨神經痛及椎間狹窄的症狀,令她時刻出現痹痛。醫生為Ann安排磁力共振,發現腰椎第四、五節椎間盤突出,擠壓神經線。對於醫生的診斷,Ann大感驚訝,因為一直以為腰椎退化是年長者的病症。其實,年齡增長只是成因之一,若長時間維持同一坐姿、腰椎長期受壓、缺乏運動等,亦會增加病發風險。

其中最常見的是腰椎第四及第五節位置出現退化,主要是由於腰椎需承受大部分身體重量及活動責任,該位置受損的機會最多,因此最容易因腰椎退化而引致腰背痛。

作為醫生,我們最擔心的是患者受壓的脊椎神經牽涉到?椎神經根,引起「馬尾松神經綜合症」,影響患者下肢的活動、大小便及性功能。所以一旦發現類似症狀,必須立即透過手術治療,否則該神經線或會永久受損。

至於病情較輕的椎間盤突出問題,患者可先行透過專門針對神經痛的神經痛症藥物紓緩痛楚,再配合物理治療提升肌肉的韌度,以減低再次病發的風險。不過不同病人所訓練的肌肉位置不一,患者應先接受專科醫生檢查及測試,了解需要接受訓練的肌肉位置,才與物理治療師制定訓練計劃,否則或會令病情惡化。

骨科專科醫生陳英琪

相關文章